banner
Leo

Leo的恒河沙

一个活跃于在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商业顾问/跨境电商专家/投资人/技术宅/骑行爱好者/两条边牧及一堆小野猫的王/已婚;欢迎订阅,日常更新经过我筛选的适合精读的文章,横跨商业经济情感技术等板块,总之就是我感兴趣的一切

2023-11-21-長周期的開始,如何迎接更波動的新世界?-虎嗅網

長周期的開始,如何迎接更波動的新世界?- 虎嗅網#

#Omnivore

重點#

人口方面:以後全球人口的增長主要來自非洲、印度和東南亞,還有大概 50~60 年的空間,人口的發展和技術擴散往往伴生。所以目前看起來,人類的科技進步還沒有來到一個大停止的時候。

利率方面:戰爭和逆全球化會成為利率走高的推手,對於安全和戰爭的支出會帶來更多的財政支出需求。這意味著經濟的指揮棒慢慢轉移向政府,未來凝聚選民的不一定是經濟增長,而是安全。這也是自我加強的邏輯。

科技:看起來中美都決定在 AI 方面加大投資。我的經驗是,技術革命這東西在開始是偶然,但在推廣方面需要政府很多支持。所以如果中美增加對 AI 的投資,就少一點疑問多一點盲信。 ⤴️ ^eec8e29b

- 資本主義的擴散和公平的增加,在全球範圍是印尼、印度、墨西哥、尼日利亞這些國家,在國內是從東向西;

image

- 從市場到政府,更多的政府背景的產業基金,更多的看得見的手。所謂的 Long Main St,Short Wall St,做多實物資產,做空金融資產; ⤴️ ^160cc5ac

新興市場、實物資產、AI,看看有沒有什麼辦法能夠把這三個東西結合在一起,創造一個商業模式。 ⤴️ ^efbf3dcb

新興市場,實物資產和 AI。 ⤴️ ^c3cf8d4f

長周期的開始,如何迎接更波動的新世界?#

本文討論了長周期的開始和迎接波動世界的問題,包括人口、利率和科技三個方面的觀點和趨勢。

・人口增長主要來自非洲、印度和東南亞,人類科技進步仍有發展空間。

・衝突和逆全球化帶來利率走高,政府將擴大話語權,市場配置權將減弱。

・中美都加大對人工智能的投資,AI 將成為產業爆發的方向之一。

這個月初 BofA 有一個報告叫做 “The Longest Pictures”,簡直是宏大敘事的盛宴,這報告 150 多頁實在是太長了,但有一些圖表我覺得是值得分享的。

這裡我想多說一句,正確的決策是兩個東西的合集:準確的數據輸入,正確的分析方法。而比較可惜的是,分析方法和世界觀息息相關,比方說對於貧富差距或者基尼系數這個東西,有錢人往往對它的容忍度更大,普通群眾往往恨之入骨。

人的過去經歷決定了自己當下的觀點,而當下的世界觀會決定你如何使用數據。客觀是一個非常困難的事情,在艱苦時期長大的人往往更不安,對於冒險更悲觀,在富饒時期長大的人往往更願意放手一搏。所以有時候,大部分人與人之間是不可能互相理解的,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

小時候我總追求真理和知識,但長大後我現在深刻理解了:你覺得好的,就是對的,你覺得對的,就是好的。

這篇報告裡面有很多長達 100 年的圖表,去探討 2020 年代有什麼長趨勢,或者有什麼可以把握的長機會。我自己的經驗是,每個年代,都有自己的機會,都有得意的人和失意的人,很少有一個時代完全沒機會。

image

坦率說,這裡面很多圖,與其說用來投資,其實更像是創業和擇業的指南…… 人生最大的投資其實是自己,你加入什麼行業,就相當於買了哪個行業的 ETF,你在哪個國家工作,就相當於買了哪個國家的指數,這點一定要想清楚。

言歸正傳,我們先從人口、利率和科技的三張圖開始。這也是很多時候,當我們判斷國別風險和國家長期前景的時候最先看的三個指標。

人口

image

人是自身所有社會關係的總和,也是生產率的最根本體現,所以人類人口大增的 200 年,也是效率大增的 200 年。

人類從一億人口增長到十億人口花了 1800 年,然後從十億人口增長到八十億人口就用了 200 年。技術的爆發與人口的爆發是同步的。

從這個角度來說,人類在未來 50 年,依然是有機會的。務虛一點說,資本主義還有很多地方可以延伸,從歐洲到北美,從北美到東亞,從東亞到非洲、東南亞。

目前全球總人口差不多 79 億,按照目前的出生率估算,全球人口預計在差不多 60 年後達到峰值,屆時全球可能是 100 億人。在這 60 年中,人口最大的增長來自非洲、印度、東南亞。

而中國、日本、俄羅斯、巴西、意大利、南歐、德國和法國的人口增長則會放緩。

同時壽命的增長是非常驚人的,人類在 100 年前的平均壽命是 32 歲,而現在是 72 歲。未來人口壽命能否繼續這種百年翻倍的增長依然是個未知數。

上面都是數據,我來聊一下我的感受。我們不說那麼長的故事,就說今年我自己在中國的感受,就這麼說吧,浦東機場的國際航站樓和長沙、成都、昆明、南寧的機場完全不是一個感受,西部很多城市今年給人的感覺發展是不錯的。

從我的角度來說,在未來我們會看到:全球範圍內的貧富差距縮小,以及國家內部的貧富差距縮小,伴隨著低收入地區的人口流入和目前高收入地區的人口流出。

換句話說,如果你想在當下去創業或者開創一番事業,可能做一些低收入人群的共同富裕,去一些第三世界國家,或者中國西部,比待在北上廣深要更好。

利率

image

在知乎的讀者有些也許記得我曾經分享過斯梅爾金的利率論文,然後我說,蘇聯就像一個高塔,它對於世界的破壞性創新是史詩級別的,從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把資本主義幹得這麼慘。當時我舉的例子就是,美國為了應對蘇聯的威脅,必須不停提高財政支出,然後用加息去遏制財政帶來的通脹。

當時我說中國目前看起來,在 2000~2008 年給美國的衝擊還不夠大。但這兩年我們就看到了這種衝擊的體現。

為了應對中國的供應鏈壓力,美國必須進行完全不市場化的重複建設和財政投入。這就是文明的衝突帶來的利率走高,政府必須介入去做一些不市場化的投資。

所以還是那個觀點,只要中美的博弈還在持續,逆全球化和戰爭還在此起彼伏,利率對於通脹的壓制就只是治標不治本。

這種利率的提高帶來的改變主要在於,市場對於流動性的配置權利是被削弱的。以前是利率降低,然後銀行決定什麼項目可以投資,VC 和 PE 決定什麼是產業發展方向。而在未來,我估計我們會看到更多的決策來自政府,來自產業政策,來自安全訴求。這肯定會帶來效率的降低,但這就是公平的代價和安全的代價。

換句話說,我確實覺得印尼、印度、尼日利亞、墨西哥面對的發展環境比中國更加艱難一點。中國走的是全球低利率下的 FDI 搞錢的邏輯,這些國家可能要走發債的邏輯。

從我自己來說,我會密切關注這四個國家誰先能證明自己的財政擴張能力。從目前來說,都比較一般,這些國家似乎都在 cos 當年的中國,嘗試吸引外資,但在利率走低的時候吸引外資和在利率走高的時候吸引外資是截然不同的。

從這個角度來說,因為中國的利率可能比美國更低,所以從邏輯上來說,印度和印尼的 FDI 還有更多指望。

在利率方面,我覺得核心就是兩個:

- 衝突和逆全球化帶來利率走高;

- 走高的利率在全世界都會加強政府的話語權,他們會逐漸收回過去 40 年自由化給市場的權利,這種回收在中美都會發生。這也意味著效率的降低,滯脹的可能性在逐步加大。

科技

image

科技永遠是經濟分析中最難判斷的,全要素生產率中到底有多少由技術帶來是個永遠的難題。可以看到 BofA 覺得最新的科技驅動就是 AI,我也認可。

image

從產業上來看,AI 的發展確實也是到了爆發期,當然,這個判斷始終是問題的核心,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也是最難判斷的生產力來源。我的經驗是,其實很多科技,只要你投資足夠多的錢,總能降本增效,所以判斷科技的核心在於判斷主要大國有沒有共識。比方說 2012 年說新能源,我記得當時佐力克在和國務院合作的報告裡說:新能源是中美的共識。當時我不知道這意味著什麼。

時至今日,我覺得只要中美都把 AI 當作是方向,我就不會在乎它短期的問題,也不會在乎它長期能不能降本增效。這都是可以突破的,人的習慣是很容易被改造的。十年前賓館床頭不會有一個 USB 接口,而今天大家都會覺得理所應當。

總結一下:

== 人口方面:以後全球人口的增長主要來自非洲、印度和東南亞,還有大概 50~60 年的空間,人口的發展和技術擴散往往伴生。所以目前看起來,人類的科技進步還沒有來到一個大停止的時候。==

== 利率方面:戰爭和逆全球化會成為利率走高的推手,對於安全和戰爭的支出會帶來更多的財政支出需求。這意味著經濟的指揮棒慢慢轉移向政府,未來凝聚選民的不一定是經濟增長,而是安全。這也是自我加強的邏輯。==

== 科技:看起來中美都決定在 AI 方面加大投資。我的經驗是,技術革命這東西在開始是偶然,但在推廣方面需要政府很多支持。所以如果中美增加對 AI 的投資,就少一點疑問多一點盲信。==

這樣看起來,未來有幾個方向都是考慮的:

==-== == 資本主義的擴散和公平的增加,在全球範圍是印尼、印度、墨西哥、尼日利亞這些國家,在國內是從東向西;==

image

==-== == 從市場到政府,更多的政府背景的產業基金,更多的看得見的手。所謂的 Long Main St,Short Wall St,做多實物資產,做空金融資產;==

image

image

image

所以如果要我說,當下值得思考的事情,就是 == 新興市場、實物資產、AI,看看有沒有什麼辦法能夠把這三個東西結合在一起,創造一個商業模式。==

然後還有一些其他的趨勢:

- 工人。

image

美國的工人在團結起來,然後爭取更高的工資,某種程度上這也會刺激 AI 的投資。

當政府在擴大自己的聲音的時候,企業和居民是它可以團結的兩個對象。

當政府團結居民,比方就像拜登現在去給罷工的工人站台,那就是政府團結居民一起幹企業,這是一種結局。

當政府團結大企業,比方說當年的意大利,嚴禁工人罷工,那就是團結大企業一起幹居民,那就是另一種結局。

- 更波動的世界。

image

從歷史上來看,過去 40 年的低波動其實是個歷史的偶然,並不是歷史的必然。

- 美國例外論。

image

從估值上看,美國相比其他世界的領先優勢已經超過了過去 70 年的最高點。再看看現在的美元指數,你會感覺如果有一天美國例外論結束後,美元跌破 90 我覺得都是有可能的。

美國例外論其實是一個價值觀判斷,如果你覺得中國和美國將來要展開一場競爭,那就不會有美國例外論,因為這就是拳拳到肉的競爭,就像兩個拳擊手打架。美國例外論的隱藏含義其實是,美國是一個拳擊手,而其他人是一個小學生,我不太相信這個。

總結一下,我覺得站在當下,投資和市場的短期波動是很難預測的,也很難把握。但如果要說在當下,有什麼國家,有什麼行業,有什麼技術創新是應該關注的,我覺得就是這三個:== 新興市場,實物資產和 AI。==

當然,技術這東西天生具有不確定性,如果你只想看國家和行業,我覺得就是新興市場和實物資產。全球 2020 年代可能是一個終結的開始,1980~2020 年全球化 + 低利率 + 和平 + 自由主義狂飆的終結。

image

載入中......
此文章數據所有權由區塊鏈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保障僅歸創作者所有。